到車上旅客不多,大約半滿,車子出發不久,突然在前方小店停留,隨車導遊小姐下車購買庫斯科名產Chuta Bread,聽說這個以當地的小麥製成,添加雞蛋與糖的大麵包,是庫斯科人拜訪親友時必備的最佳伴手禮。隨車導遊小姐逐排分送Chuta Bread,讓大家各自撕一些下來吃。吃起來乾乾甜甜的,並不是很美味,但卻很有在地特色。
Church of Andahuaylillas(安德瓦伊利拉斯教堂)
Andahuaylillas教堂完成於1606年,是耶穌會教士所建,內部有極為華麗的裝飾。這座教堂位於鄉下的小村之中,金璧輝煌的內部裝飾與座落的周遭環境有著極為強烈的對比。這座教堂是我們從庫斯科前往普諾的旅途中,PE-3S延線的第一個景點。村裡的孩子在教堂邊玩耍,美麗的景緻被我們的鏡頭擷取了下來。
教堂所在的週遭環境相當純樸可愛,也很寧靜。
街上沒什麼人,可能都出去工作了?偶而會有小型嘟嘟車經過。
Checacupe Suspended Bridge(切卡庫佩吊橋)
巴士又往前走了一小時,在Checacupe稍做停留。這裡有一座秘魯草繩橋,是印加文化裡的簡單吊索橋,是用秘魯高原地區隨處可見的Ichu草(Ichu grass)製成,有關這個草的樣貌請見Wikipedia,這種造橋的工藝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座位於Checacupe的草繩橋是我們第二個參觀景點。走在橋上,還真擔心草橋的安全度。
畢竟這條草繩做的吊橋,當地人已經不走了,他們都走旁邊這條水泥橋。牆上還可見秘魯孩童熱情地對著我們的相機招手吶喊。
戴著高帽,穿著裙子的秘魯婦女。
這個景點似乎是外加的,不一會兒導遊小姐趕著我們上車。
Raqch'i Temple
Raqch'i神廟遺蹟,被我稱之為神廟上的神廟XD 你看每個神廟上又有一個小神廟,非常的可愛。其實在秘魯安地斯山脈高原上,活動力降得很低,懶懶的,只看到很藍的天與很綠的草地,就瘋狂地按著快門。住在Raqch'i的居民,與特色的紅土造建築。
背後的藍天與綠草地,吸引著我們的目光,當地的孩童就在這片天然的綠草地中,踢著一顆舊舊的足球玩兒,也難怪這次秘魯有有踢進世界盃足球賽啊,足球教育從小做起。
以我們的目光,覺的是特色建築的土角厝,竟然是間柑仔店。特別的是,裡頭沒人。
天氣晴朗,就跟土角厝合拍一張照吧!
在此處等到我們都餓了,還沒有午餐吃。
Marangani(馬蘭加尼)
Inka Express提供buffet午餐,還附帶著有舞台表演,使用鼓、排蕭及木琴之類的當地樂器演奏傳統民俗音樂,蠻特別的體驗。在Marangani簡單用完餐,稍作休息後,再繼續路程。一路上的天氣都很不錯。Marangani大概海拔3700公尺左右,接下來的二十公里路程我們將再爬升海拔650公尺,到此行的海拔最高點。
Abra La Raya(拉亞山脈隘口)
上車不久之後,窗外的人煙越來越稀少,景色也越來越壯麗。可以明顯感受到車子在爬坡。三十分鐘後,抵達了庫斯科到普諾,PE-3S公路的最高點—Abra La Raya。車子在此短暫停留,導遊小姐讓我們下車拍照。
海拔4335公尺的Abra La Raya,一下車就感到一股頭暈目眩。這是個隘口,兩側的高山達海拔5200公尺。這裡的風很大,還飄了點小雨,但是照片看不出來。
風景十分壯麗迷人,住在臺灣的我們難得可以看到這種高原景色。
拿出手機,用GPS定位高度,可以看到確實是海拔4346公尺!
路邊有賣紀念品的小販,海拔4千多公尺的環境,當地小販神色自若,一點高山症的狀況都沒有,真是讓人佩服。還來不及多看看風景,導遊小姐趕我們快點上車,似乎是在擔心我們身體不適。畢竟,搭車的過程中如果有任何乘客出現不適,對客運公司來說應該是很麻煩的事。
Pukara(普卡拉)
經過Abra La Raya之後,景色都是原野與高山。人煙極少,風景極好。
窗外景色迅速流過,還曾經看到車窗外有約莫國中生年紀的秘魯青少年,在遠方的河邊洗完衣服後,就直接撲在河岸旁的石頭上曬乾,然後人就躺在河岸邊休息,令人羨慕的愜意人生。有時想想,位什麼人要過的如此匆忙呢?早上趕上班,下班後趕著回家,回家後又要播時間上上網、追追劇、玩玩電動之類的,等到一回過頭,又趕緊洗澡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只有假日的時候,才能稍作喘息,面對著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多就沒像河邊的少年一般,安安靜靜的在大自然中等待、感受寧靜呢?
偶會經過一些小村莊,鮮豔的建築色調與背景粗獷山脈,畫面令人感到驚喜。
當地人的商店,不像台灣到處充滿著霓虹燈招牌,而是會在牆上繪上商品LOGO,例如可口可樂、秘魯電信之類的,有點像是以前台灣早期的手繪電影海報。
看到Ichu grass了嗎?下圖原野上一叢叢的草是Ichu grass,那就是製作秘魯草繩橋的材料。
到了Pukara,這裡離普諾就只剩下110公里。Pukara文化約在西元500年左右,這邊出土了一些陶器,因此當地也有製作及販售仿製Pukara文化的一些陶器品。
屋頂上有當地製作的Pukara陶牛,若是喜歡的話,可以在路邊小攤或是紀念品店中,買幾個回家。
Juliaca(胡利亞卡)
嚴格說起來,Juliaca不算是個景點,而是一個到Puno路程所經的城市。與其他大都市相同,在城鎮的外圍,常可見到較貧窮居民居住的地區。而也由於Juliaca是一個約三十萬人的城市,在經過時,我們也一樣看到了胡利亞卡城市外圍貧窮的樣貌,讓搭巴士行經的我們,亦從車窗感受到另一番景象。城市車流繁忙、人潮壅己,但景色卻又顯得貧窮與蕭條,形成一種對比與衝突。
蓋了好久,又因為缺錢而停工的高架道路,到目前僅完成了部分橋墩,而且也沒有再復工的跡象,泥土路旁滿滿的小攤販,似乎是附近郊區過來擺攤賺外快,建築物的破敗與周遭人潮熱鬧,形成強烈的對比。
越往市中心走,建築物的外觀與四周的環境越來越整齊,起碼馬路有鋪上柏油了。同一個城市,生活環境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別,對第一次到非開發國家旅遊的我們來說,上了非常震撼的一課!
胡利亞卡與臺灣的新竹一樣被稱為「風城」,這個城市位於多風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Altiplano Plateau)上,他也被稱為「襪子城市」或「針織城市」,因為胡利亞卡亦是襪子、毛衣和手工藝品的主要生產基地。
胡利亞卡未鋪上路基與柏油的街道,行人與汽車直接踩踏行走於紅土地上。若是下雨,則可能是一幅泥濘不堪的景象。
圓環上寫著bienvenidos—歡迎!
城市的邊緣,仍可見到泥土砌成的屋子。
Puno(普諾)
最後,歷經了七個鐘頭的車程,我們終於到了終點站—普諾(Puno),普諾是個位在「的的喀喀湖 (Titikaka Lake)」湖畔的城市,也是秘魯的最南端城市,與玻利維亞的國界交界之處附近,我們將在這個城市停留兩天。雖然普諾市人口約十五萬人,但房舍多為低矮的磚房。在秘魯,常可見到「蓋到一半」的房屋,鋼筋裸露,或是磚頭只堆疊了一半。原因是當房屋完成建造時,則須開始繳交房屋稅,居民為了節稅,抑或是真的沒有經費完成,就讓房子保持著蓋到一半的樣子。
上圖,巴士抵達普諾時,所經過下坡路段,從窗外約略可見遠方的的喀喀湖。這些紅磚砌成的房子,外觀也未多加裝飾,因此整個城市的景色就是一片紅通通的。
窗外普諾城市市郊的景色,牆上有顏色鮮明人工塗繪的廣告文字。
終於到了此行的終點—普諾!
未完待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