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奧入瀨溪流之秋日尋訪

旅行是暫離塵囂煩憂,尋找新鮮事物,或是暫時忘卻苦悶生活的一種方式,也可以是尋找靈感、探尋自我、享受孤獨的機會。在旅途中發現不同文化的生活模式與自身文化的差異,在腦中刺激出不同的想法的同時,這種新鮮感、衝擊感,成為旅途最主要的樂趣。

緯度愈高的地方,四季對周遭景色感染愈是明顯,身在台灣,如果想看紅黃楓葉,大多要往山裡去,而且因為台灣林相多為常綠樹種,若想看到一整片金黃,大概都要到國外。為了要體驗中緯度國家的楓紅,特地在2017年秋前往日本東北地方,體驗一大片的金黃。

這次賞楓之旅,規畫搭乘新幹線到達青森,再自行開車前往奧入瀨溪流。半路上,看著窗外光禿禿的樹枝,雖然只剩枯枝,卻也流露出一種壯闊之美,在一邊欣賞美景的同時,卻也一邊擔心,紅葉都落得差不多了嗎 😱😱😱

又往前走了幾公里,轉了幾個彎後,才終於見到這次旅途的主角─「紅葉」!
在日本,說賞「紅葉」而非賞「楓葉」,因為不僅楓樹的葉子在秋天會由綠轉黃、轉紅,其他如:銀杏、楊樹、法國梧桐、榆樹、櫸木、樺樹等等的也會。當清晨的氣溫下降到攝氏7度以下,或者日夜溫差達攝氏15度以上,葉子就會開始轉黃變色,再過約莫兩個星期的時間,紅葉顏色會達到最好看的程度─也就是所謂的「見頃」時刻。

不誨言,因天氣變化莫測,要緊抓準旅途中各景點的紅葉見頃狀態是非常困難的,有時還是得碰碰運氣。一般而言,日本東北紅葉是北早於南,西早於東,海拔高的地方天氣較冷也會紅得比較快,行前每周必定都要到網站上確認紅葉預測值有無提早或延後,真是越看越期待😵

建議大家,行前多準備幾個海拔、南北、向背陽面等地理位置不同的紅葉名所,這樣一來,如果遇到提早或延後見頃的狀況,也才能有個即時應變。畢竟一趟這麼遠,還是須多做準備以避免遺憾。

▲徜徉在紅葉之海(青森國道103號線周邊)。

10月24日,十和田湖周遭隨處可見紅葉在陽光照射下變幻萬千的景象。十和田湖周邊的紅葉在正常狀況下大都在每年的10月20日左右見頃,而十和田湖又是個火口湖,周邊山上因海拔較高的關係紅得比較早,如:酸湯溫泉周邊、蔦沼等地,大概會提早幾天;而奧入瀨溪流附近則可能是谷地之故,較為溫暖,見頃時間會晚幾天。楓葉最美好的時候總是難以捉摸,倏忽即逝。或許難以看到最美好的時刻,但拍照時則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雖然周邊的樹都落葉了,還是可以驚喜的看到角落某一棵,樹上還有一兩片紅葉隨風飄搖,看起來好像要掉不掉似的,這時就要趕快拿出長焦段鏡頭,在僅存那一片紅葉掉落前,緊急紀錄下這最美好的時刻,就怕慢一點只能拍樹枝 😑
不久後抵達了奥入瀬渓流館,再往前走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奧入瀨溪流,可先在此稍做休息兼吃個午餐,喝個咖啡。
大家開始規畫日本賞楓行時,應該都會參考一些紅葉前線之類的楓紅預測網站,這邊推薦大家幾個有用的紅葉資訊網站:1.日本氣象協會:
https://tenki.jp/kouyou/

2.氣象新聞公司Weathernews:

這兩個網站是日本著名的紅葉觀測/預測網站,可以參考這兩個網站歷年紅葉變化的日期歷史資料,安排合適的時間前往賞楓,如果看不懂網站對紅葉變化之描述,這邊也列出一些日本楓葉的各種狀態的日文以及相對應的中文含意給大家參考囉!

色づき始め:開始變色
色づき進む:持續變色中
見ごろ(見頃):楓葉最好看的時間
まだ見ごろ:楓葉仍然好看
落葉進む:開始落葉了
終了:楓葉期結束

大家看一下底下這張圖,是哪個狀態呢?
呃...是見頃,還是落葉進む😓

奧入瀨溪流沿途在紅葉見頃之時,因觀光人潮眾多之故,為確保旅遊品質,皆會實施交通管制,屆時車輛不可進入,僅能徒步進入或者搭乘公車前往。安排旅程的時候可要多關注管制狀況,交通管制資訊請詳:奥入瀬渓流利用適正化協議会─紅葉期間交通管制資訊(http://www.eco-oirase.com/ja)。

溪水的流向是自十和田湖流出,因此若是由奧入瀨溪流館往十和田湖前進,是爬緩坡。上圖是石ヶ戸休憩所,大概在奧入瀨溪流中段的部分,這邊設有遊客中心,有廁所,也有販賣部賣一些零食、小食等的可供遊客充飢。

這次的旅途我們是租車前往,奧入瀨溪流沿線可停車的地方不多,大概主要有四個,一是剛提到,位於起點的「奥入瀬渓流館」,還有「石ヶ戸休憩所」、「銚子大滝」及位於終點的「子ノ口港」。建議如果是自行開車前往,可以把車子停在上述地點,然後下車徒步行走漫遊於紅葉之海。

於石ヶ戸休憩所稍作停留,並且四處散步賞景,紅葉被金色陽光照射下顯得楚楚動人,放眼所及皆是滿山滿谷的紅葉,耳聽八方盡是潺潺的溪水聲,順著賞楓的人群緩緩前進,調整腳步、放慢呼吸,清空腦內紛亂的思緒,深吸一口清新冷冽的空氣,感覺整個人又活了過來。

是吧,這樣的人生才值得享受,這樣的光陰才值得浪費。拋開朝九晚五的工作,靜靜的走著,感受著這世界的自然、美好,伴著緩慢的腳步,體會著大自然的一切,悲春傷秋,感嘆一番青春的流逝,然後繼續走著,一步一步的,不疾不徐的,走著沒有回頭的時光路。

走在溪邊,突然強烈陽光照來,回頭一看剛好是逆光,恰好搭配著溪流的反光,構成一副美好景緻。往前再走幾公里,就是名氣景點─銚子大滝。

日文「滝」字是瀑布的意思,故銚子大滝就是銚子大瀑布囉。而所謂的銚子就是著名的日本民間故事—桃太郎的發源地:在河邊洗衣服的老奶奶,撿到一顆大桃子,然後故事就這樣開始。呃,難道,銚子大滝也是大桃子漂過來的可能場景之一? 😱
一邊看著溪邊架腳架、調攝影角度的攝影師們,一邊發散思維的想著,很久很久以前的老太太,在撿到大桃子時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呢?剖開桃子後看到裡面蹦出一個小孩,是開心還是驚嚇呢?越是這麼想,大桃子就愈似將從瀑布上方掉下來。

相機長曝20秒,水流細如絹絲,讓人聯想水墨山水景象,古人在沒有相機紀錄的年代,只能透過文字及畫像來體會當時的美景和心境。這麼看來,古今中外的景色都是相似的,差別只是在面對美景時的心境,得意或失意,暢快或感傷,人的心情是如此的跌宕起伏。但我想,置身在如此的美景,看的久了、感受的多了,不論前人或今人,不論心境如何,總是會慢慢的沈澱下來,從自己的情緒中抽身而出,發現自己如此的渺小,從而對人生豁達了起來。

不知您若親臨此景,是否能感到感動與欣慰?秋天的金黃色澤象徵豐收,象徵全年努力的總結,把過去一年辛苦累積的能量,在冬天來臨之前綻放在你我的眼前。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四季的更迭仍是亙古不變的,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無趣 、沈悶,但這個「不變」卻也讓人充滿安全感,一如這美景,四季變換、物換星移,但總是年年相似、歲歲如今朝。

還真是隨意亂拍都是美景呢。😆


東北之旅系列共有七篇文章,歡迎大家繼續閱讀:
日本東北秋天賞楓去 ─Part1:奧入瀨溪流
日本東北秋天賞楓去 ─Part2:十和田湖
日本東北秋天賞楓去 ─Part3:角館、田澤湖高原、乳頭溫泉鄉
日本東北秋天賞楓去 ─Part4:秋田內陸線、森吉山、阿仁マタギ駅
日本東北秋天賞楓去 ─Part5:仙台市區逛街與青葉山公園散策
日本東北秋天賞楓去 ─Part6:山形藏王之可惜沒看到山形藏王
日本東北秋天賞楓去 ─Part7:松島海岸

留言

閱讀其他文章

統領百貨重新開幕,各樓層專櫃品牌整理

統領百貨是桃園在地的老牌本土百貨,在民國70幾年即開始營業,全盛時期時,台北東區甚至有一間台北分店。但隨著國外廠牌等各大百貨公司陸續引進成立,在市場激烈競爭下,最後只剩桃園一間統領百貨持續營業。

墾丁與沖繩:觀光發展的反思

近期,墾丁觀光發展的討論再度成為媒體焦點。許多評論將墾丁與沖繩相比較,指出墾丁的觀光產業面臨困境。然而這種直觀的比較可能並不恰當,或許應由更深層的角度來探討。 墾丁與沖繩在地理位置、歷史背景、文化特色等方面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墾丁是台灣本島南端的一個鄉村,其發展軌跡與沖繩這個獨立島嶼截然不同。墾丁的魅力在於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寧靜的氛圍以及豐富的生態資源,這些特質吸引了許多尋求親近自然的遊客。相比之下,沖繩的發展模式更偏向於大型度假村和熱鬧的夜生活。兩者針對的是不同的目標群體,滿足不同的旅遊需求。 或許也不應將觀光客數量的多寡,簡單等同於旅遊品質的高低,因為過度擁擠的旅遊環境往往會降低遊客的體驗。墾丁目前的遊客減少,或許反而為當地提供了一個重新定位、提升服務品質的機會。再者,過度商業化的觀光環境也可能反而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區文化造成負面影響,或許應該更加考慮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在吸引遊客之虞同時保持自身的特色,提供有別於沖繩的旅遊內容,才是有關單位應該著手面對與思考的方向。 墾丁的發展不應盲目效仿他處,而應該立足於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比較和批評,而是深入理解當地的特色,發展出符合墾丁的發展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在保持自身魅力的同時,實現長期的發展。

秘魯庫斯科古城之旅,大啖古柯茶減輕高山症

庫斯科身為昔日印加帝國的首都,周遭圍繞著許多的印加歷史遺跡,到今日已轉變為旅遊重鎮,往來的旅客絡繹不絕,而所謂人潮就是錢潮,無國界的商人紛紛來此地開設旅館,此次考慮到旅行的舒適度及溝通語言(破英文總比聽不懂的西班牙文來的OK),通常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我們都選擇歐美外資經營的旅館。

搭乘Inka Express從庫斯科到普諾,秘魯國道PE-3S沿路玩

隔天一早,搭上Inka Express的遊覽車從庫斯科(Cusco)前往普諾(Puno)。我們選擇搭乘 Inka Express 的理由很簡單,因庫斯科到普諾距離約四百公里,搭車大概要6~7個小時,Inka Express有隨車導遊,除會停留延路上的景點外,還會對當地風土民情做簡單介紹,到景點下車走走參觀,除了有減輕疲勞的優點外,亦增添旅途的趣味。而位置寬、坐椅舒適也是其優點。

突破鄉愿:環保團體的轉型之路

 在晨曦初露的山林間,一條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條生命線,將城市的繁華與鄉村的寧靜巧妙連接。這條路不僅承載著人們的往來,更寄託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希望。然而,就在這條名為"蘇花改"的公路計劃即將展開之際,一場關於環保與發展的激烈辯論也隨之而起。在這場辯論中,我們不禁要問:環保團體是否陷入了一種"鄉愿"的思維定式?他們是否需要一次徹底的轉型,以更加開放和建設性的態度面對社會的發展需求? 人類的進步史是一部不斷追求創新和發展的歷史。從原始社會到現代文明,我們的祖先不斷探索、發明和建設,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和福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權衡利弊,就會發現科技和建設發展帶來的好處往往遠遠超過其負面影響。 19世紀的歐洲城市,由於缺乏有效的污水處理系統,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奪走了無數生命。當時的倫敦,被稱為"大臭城",泰晤士河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下水道系統應運而生。雖然其建設過程無疑對周圍環境造成了短期的擾動,但從長遠來看,它徹底改變了城市的面貌,挽救了無數生命,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雖然開發建設可能帶來一些環境問題,但其帶來的益處往往更加巨大和深遠。 然而,我們經常看到,當面對新的科技發展或建設項目時,許多人表現出畏縮和恐懼的態度。這種心理現象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釋。人類天生具有對未知的恐懼,新技術和新建設往往帶來未知的變化,這種不確定性容易引發人們的焦慮。此外,人類有一種稱為"損失厭惡"的心理傾向,即相比於獲得同等價值的收益,人們對損失更加敏感。因此,人們容易過分關注新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而忽視其潛在的巨大收益。媒體對負面新聞的偏好報導也加劇了這種恐懼心理,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和傳播負面信息,這導致對新事物的恐懼被不斷放大。 環保團體作為社會中的重要力量,其初衷無疑是善意的。然而,他們也可能受到上述心理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團體思維的盲點,導致他們在面對開發建設項目時採取過於保守甚至對抗的態度。團體思維是指團體成員為了保持一致性而抑制不同意見的現象。在環保團體中,這種現象可能導致成員們互相強化對開發建設的負面看法,忽視其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為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