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第二章:從天之驕子到階下囚

柯主席坐在臺北看守所的三人牢房裡,凝視著手中的銀絲卷和奶茶,嘴角不自覺地抽搐了一下。這不是他第一次對著食物皺眉,但絕對是最諷刺的一次。 "真是可笑,"他自嘲地想道,"昨天還在競選總統,今天就成了階下囚。" 回想起過去幾個月的政治風波,柯主席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本以為憑藉自己的"白色力量"和"柯學",一定能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然而,現實給了他一記重拳。 "我怎麼可能會輸?"柯主席喃喃自語,"我可是台大醫學院的天才教授,臺北市長做得風生水起,民調支持率一度高達20%。那些政客們,有誰比得上我的智慧?" 然而,事實證明,政治遠比手術臺複雜得多。藍白合的破局,讓柯主席的選情雪上加霜。他回想起與侯侯、阿銘在君悅飯店的那次會面,懊惱地搖了搖頭。 "我應該更強硬一點的,"他想,"為什麼要讓步?我明明是最適合的人選。" 就在這時,牢房的鐵門被打開,一位獄警走了進來。 "柯先生,有你的來信。"獄警遞給他一封信。 柯主席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是他的妻子霈綺寫來的。信中充滿了對他的支持和鼓勵,但也透露出深深的擔憂。 讀完信,柯主席的眼角有些濕潤。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政治野心不僅影響了自己,也給家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是對的,"他低聲說,試圖說服自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臺灣的未來。京華城案?不過是一些小人在背後搞鬼罷了。"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處境下,柯主席依然無法抑制自己的傲慢。他開始在腦海中構想自己的辯護詞,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洗脫罪名,重返政壇。 "等我出去,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柯主席是不可戰勝的。"他握緊拳頭,眼神中閃爍著狂熱的光芒。 就在這時,他的兩個室友走了進來。看到柯主席,他們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哇,真的是柯P耶!"其中一人驚呼道。 柯主席挺直了腰板,準備迎接他們的敬仰。然而,接下來的對話卻讓他大跌眼鏡。 "柯P,你真的收了那麼多錢嗎?"另一個室友好奇地問。 柯主席的臉瞬間變得通紅,"我沒有!這都是誤會!" "可是新聞上說..." "新

AI 市長:台北政壇的數位陰謀

盛夏的台北,空氣中彌漫著悶熱和躁動。明眾黨總部大樓的冷氣開得很足,但65歲的柯主席仍感到一絲不尋常的燥熱。他站在落地窗前,俯瞰著這座他曾經管理過的城市。儘管已經卸任市長,又在總統大選中失利,但他的政治生涯卻遠未結束。 然而,柯主席此刻的思緒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複雜。在他的頭腦深處,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正在運作:一個高度先進的AI系統,悄然植入他的大腦,成為他決策和行動的隱形助手。 「系統檢查完畢,運行正常。」一個冰冷的聲音在柯主席的腦海中響起。他微微點頭,面上卻毫無異樣。 兩起源於他擔任市長任內的弊案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他的頭頂:土地容積率弊案和政治獻金醜聞。這些指控可能會摧毀他畢生建立的政治形象,但柯主席的臉上依然掛著那抹標誌性的微笑,看起來胸有成竹。 「心存善念,盡力而為。」他對著玻璃窗中自己的倒影喃喃自語,像是在為即將到來的記者會做最後的準備。實際上,AI正在他腦中快速運算,制定最佳的應對策略。 就在這時,他的副主席山山匆匆闖入,臉上的表情混合著焦慮和猶豫。 「主席,」山山深吸一口氣,「我有些不好的消息。黃總召似乎在暗中串連黨內成員,他們計劃…」 柯主席舉起手,打斷了山山的話。他轉過身,臉上的表情依舊平靜。「不要政黨利益超過國家利益,不要短期利益超越長期利益。」他緩緩說道,「我們要以台灣為名,以民眾為本。山山,你怕什麼?」這些話語是AI精心計算後的回應,旨在安撫山山的情緒。 山山欲言又止,最終只是默默地點了點頭,退了出去。門關上的瞬間,柯主席的笑容微微動搖,但很快又恢復如常。「情緒波動控制成功。」AI在他腦中報告。 隔天早晨,台北地檢署外擠滿了記者。烈日當空,汗水順著記者們的額頭滑落。柯主席的車緩緩停在路邊,他下車的瞬間,記者們如潮水般湧來。 「柯主席!關於您擔任市長時期的土地容積率弊案,請問您知道些什麼?」 「政治獻金的問題您怎麼看?」 「有人說這些弊案是您為了當時的連任而進行的政治操作,您有何回應?」 面對媒體的長槍短炮,柯主席依舊從容不迫。他整了整因悶熱而有些皺褶的西裝,面對鏡頭露出了他那標誌性的微笑。AI迅速分析了所有問題,並在瞬間生成了最優回答。 「關於土地容積率的問題,我不知道。」他的聲音堅定有力,「政治獻金的事,我也不知道。」 記者們面面相覷,有人忍不住追問:「柯主席,這些事發生在您擔任市長期間,您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呢?」 柯主席的笑容絲毫不減,「

墾丁與沖繩:觀光發展的反思

近期,墾丁觀光發展的討論再度成為媒體焦點。許多評論將墾丁與沖繩相比較,指出墾丁的觀光產業面臨困境。然而這種直觀的比較可能並不恰當,或許應由更深層的角度來探討。 墾丁與沖繩在地理位置、歷史背景、文化特色等方面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墾丁是台灣本島南端的一個鄉村,其發展軌跡與沖繩這個獨立島嶼截然不同。墾丁的魅力在於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寧靜的氛圍以及豐富的生態資源,這些特質吸引了許多尋求親近自然的遊客。相比之下,沖繩的發展模式更偏向於大型度假村和熱鬧的夜生活。兩者針對的是不同的目標群體,滿足不同的旅遊需求。 或許也不應將觀光客數量的多寡,簡單等同於旅遊品質的高低,因為過度擁擠的旅遊環境往往會降低遊客的體驗。墾丁目前的遊客減少,或許反而為當地提供了一個重新定位、提升服務品質的機會。再者,過度商業化的觀光環境也可能反而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區文化造成負面影響,或許應該更加考慮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在吸引遊客之虞同時保持自身的特色,提供有別於沖繩的旅遊內容,才是有關單位應該著手面對與思考的方向。 墾丁的發展不應盲目效仿他處,而應該立足於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比較和批評,而是深入理解當地的特色,發展出符合墾丁的發展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在保持自身魅力的同時,實現長期的發展。

晚安,都市人

夜晚台北街頭,2018年間。 1/25 f/2.2 iso200

都市的困境與救贖:大眾運輸與人行空間的交響曲

清晨的陽光掙扎著穿透霧霾,照耀在這座喧囂的都市裡。街道上的汽機車排成長龍,引擎的轟鳴聲此起彼落;人行道上,行人如同迷途的羔羊,在狹窄的空間中艱難穿行,時而被違停的機車阻擋,時而被擴張的攤販佔據。這座城市像是一個巨大的迷宮,每個人都在其中匆忙地尋找出路,卻又深陷其中。 上班族正在與時間賽跑,他的目光在手錶和遠處的公車站之間來回游移,焦慮漸漸爬上他的臉龐。公車遲遲未至,他不得不考慮自己騎車,儘管這意味著更多的開支和可能更嚴重的塞車。不遠處,一位老婦拄著拐杖,小心翼翼地在坑窪不平的人行道上前行,她的眼中流露出對這座城市的無奈和恐懼。 這就是我們當前都市的寫照:效率低下,步履維艱。城市彷彿成了一個巨大的停車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僅是被冷漠的水泥牆阻隔,更是被高密度的車流量所拉開。曾幾何時,街道不再是人們交流的場所,而淪為單純的交通通道。商店的櫥窗失去了駐足欣賞的觀眾,街角的小店失去了熟客的問候。這座城市正在失去它的靈魂。 然而,當我們重新審視都市發展的核心要素時,會發現,大眾運輸系統和人行道的設置不僅是基礎設施,更是決定一個都市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它們就像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經,輸送著生命力,傳遞著脈動。讓我們思索,究竟如何通過優化這兩個關鍵元素,來重塑我們的都市,讓它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我們可能忽視了都市發展的核心要素—大眾運輸系統和人行道的設置,當我們探討城市規劃時,會發現大眾運輸系統和人行道的設置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是決定一個都市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 讓我們設想一個缺乏完善大眾運輸系統的都市景象。在這樣的城市中,私人汽機車成為了唯一的出行選擇。隨之而來的是無止境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以及不斷擴張的停車需求。這不僅降低了生活品質,更直接影響了經濟活動。當一個商圈行人難以通行,購物體驗必然大打折扣,即使是最具吸引力的商店,也難以維持長期的客流。 反觀那些擁有高效率大眾運輸系統的城市,我們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就如同電梯的發明使摩天大樓成為可能,地下鐵和捷運系統則為高密度城市發展提供了基礎。這些運輸系統不僅能夠快速、高效地運送大量人口,還能有效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從而緩解交通壓力,改善空氣品質。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將人流精準地輸送到各個商業區,為城市經濟注入活力。 然而,僅有大眾運輸系統是不夠的。當大量人潮被帶入市中心後,如何疏導這些人流就成為了另一個關鍵問題。這就是人

討厭在電扶梯行走的人嗎?

電扶梯使用習慣的討論時常引發正反兩方網友的論戰,有些網友表示:"電扶梯就是不建議你在上面走動的",認為行走不僅危險,還可能妨礙他人。另一方則認為:"走手扶梯就是比較快啊",強調在趕時間時這是一種合理的選擇。正反兩方的爭論反映了:在公共空間中,如何平衡個人需求與集體利益? 試想三種情境: 採取「僅可站立,不可行走」的政策 ,可以大幅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這種做法強調了安全第一的原則,特別適合老年人、行動不便者或攜帶大型物品的乘客。然而,這種方式可能會增加尖峰時段的擁擠程度,延長等候時間,甚至導致部分急於趕路的乘客不滿。 採取 「僅可行走,不可站立」 的政策 ,則可以提高電扶梯的使用效率,減少擁擠現象。這對於繁忙的商業區或交通樞紐來說,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這種做法可能會給老弱婦孺或體力不支的人帶來不便,甚至造成安全隱患。 採取「一邊供行走、一邊供站立」的政策 ,似乎是一個折衷的解決方案。它既照顧到需要快速通過的乘客,又不忽視那些希望安全站立的人。這種方式受部分大城市民眾採用,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這種方式的成功實施需要民眾的自覺遵守和相互理解。 電扶梯使用方式的爭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微妙平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和喜好,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互相尊重。電扶梯兩側各自提供不同的使用方式,既照顧了想站立的人,也兼顧了需要快速通過的乘客。這種相對公平的做法,或許正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社會理念——在保障個人權利的同時,也不忘維護公共利益。畢竟,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的是互相包容與尊重。

突破鄉愿:環保團體的轉型之路

 在晨曦初露的山林間,一條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條生命線,將城市的繁華與鄉村的寧靜巧妙連接。這條路不僅承載著人們的往來,更寄託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希望。然而,就在這條名為"蘇花改"的公路計劃即將展開之際,一場關於環保與發展的激烈辯論也隨之而起。在這場辯論中,我們不禁要問:環保團體是否陷入了一種"鄉愿"的思維定式?他們是否需要一次徹底的轉型,以更加開放和建設性的態度面對社會的發展需求? 人類的進步史是一部不斷追求創新和發展的歷史。從原始社會到現代文明,我們的祖先不斷探索、發明和建設,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和福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權衡利弊,就會發現科技和建設發展帶來的好處往往遠遠超過其負面影響。 19世紀的歐洲城市,由於缺乏有效的污水處理系統,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奪走了無數生命。當時的倫敦,被稱為"大臭城",泰晤士河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死亡之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下水道系統應運而生。雖然其建設過程無疑對周圍環境造成了短期的擾動,但從長遠來看,它徹底改變了城市的面貌,挽救了無數生命,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雖然開發建設可能帶來一些環境問題,但其帶來的益處往往更加巨大和深遠。 然而,我們經常看到,當面對新的科技發展或建設項目時,許多人表現出畏縮和恐懼的態度。這種心理現象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釋。人類天生具有對未知的恐懼,新技術和新建設往往帶來未知的變化,這種不確定性容易引發人們的焦慮。此外,人類有一種稱為"損失厭惡"的心理傾向,即相比於獲得同等價值的收益,人們對損失更加敏感。因此,人們容易過分關注新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而忽視其潛在的巨大收益。媒體對負面新聞的偏好報導也加劇了這種恐懼心理,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和傳播負面信息,這導致對新事物的恐懼被不斷放大。 環保團體作為社會中的重要力量,其初衷無疑是善意的。然而,他們也可能受到上述心理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團體思維的盲點,導致他們在面對開發建設項目時採取過於保守甚至對抗的態度。團體思維是指團體成員為了保持一致性而抑制不同意見的現象。在環保團體中,這種現象可能導致成員們互相強化對開發建設的負面看法,忽視其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為了維護

時事評論:我們能接受核能發電的負面影響嗎?

有關十二月中旬的公投議案,其中一項是「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先不論核四是否蓋在「斷層線」上,或是核四工程品質是否優良或是否一直無法通過原能會的安全檢查,在媒體上看見支持核能發電的理由,大概有幾種論調,首先是核電是成熟的發電技術,安全無虞;還有一些則認為歷史上核災事故皆肇因於「政治因素」而非工程缺陷;更有些輿論認為反核者在散佈恐懼等。           過去核電被視為潔淨能源之一,可能它是現階段是除燃燒化石燃料以外,唯一可以穩定大量發電的技術,且發電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對於減低碳排放有直接的益處。目前的綠能發電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等,仍有其不穩定性,尤其對天候狀況敏感度太高,無法作為電網的基載電源。若基載電源不倚靠核能發電,依目前技術,仍要倚靠火力發電支援(如:燃煤發電、燃氣發電、燃油發電等技術),但這麼一來又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          既然核能發電可靠、高效,且具有減碳的益處, 那又為何要反對核能發電呢?以下有四個理由: 一、核能發電成本被低估           台灣地狹人稠,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地點選擇困難,雖然核廢料儲存廠有完善的安控措施,科學與工程上也能保證不會有幅射外洩,但現階段沒有任何縣市鄉鎮願意與核廢料為鄰。可能導致核廢料最終要運往國外處理,核廢料最終處置造成的支出其實也相對增加了核電廠的營運成本。           福島核災後大面積的土地受放射線污染,處置費用換算已高達新臺幣六兆元以上,超高額的災後復原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如逐年編列風險準備金。若計入風險準備金,則目前核能發電成本已被低估。 二、核分裂反應具有不穩定特性           目前技術可達的核能發電為核分裂技術,靠核分裂產生中子,中子又衝撞其他原子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的巨大能量來發電。控制核分裂反應速度讓它不致於失控,主要是靠插入反應堆中,可以吸收中子的控制棒。所以我們必須不停監控反應堆的狀態,決定要插入多少控制棒,插入太多控制棒會造成核分裂反應停止,插入太少又會造成反應爐失控爆炸。           又核分裂反應時,要透過水來帶走反應爐的熱能,透過沸騰的水蒸氣推動氣輪機發電。這個時候如果進入反應爐的水太少,也會造成反應爐爐心熔毀爆炸。           由此可見核能發電非常需要精密控制,只要有一個環節異常都可能產生嚴重連鎖反應導致反應爐失控熔毀爆炸。 三、核放射線污